2025-03-31 10:03 聯合報/ 記者林新輝/台北、印度電話採訪

3月29日緬甸強震,這是在曼德勒拍攝的倒塌寺廟。新華社

翁婉瑩具孤星旅行者、紀錄者、自由作者多重身分,之前她曾在國會擔任前國民黨立委高思博助理。2014年起到緬甸6次,紀錄她對緬甸這國家面臨的苦難還有令人屏息的寺廟,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發生8.2強震,「看著曾經熟悉造訪的廟宇倒塌的照片和奪走數千條人命的新聞,傷痛欲絕」。


2023年翁婉瑩在她撰寫新修訂版的《緬甸很遠又很》文中提到她在2014年第一到緬甸旅行,帶著簡單行囊、有限的盤纏,4本書:《翁山蘇姬》、《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》、《緬甸逆旅行》、《經典緬甸:意想之外的紅土地》上路。

翁婉瑩接受記者訪問時說,328強震那天她正好在曼谷機場準備轉機到印度,在機場她有感受到地震晃動,沒多久就搭機飛往印度,落地後滑手機才發現曼德勒發生傷亡慘重的大地震,數座歷史悠久的寺院,及百年王宮被震毀,對佛教徒占多數的緬甸人來說,寺廟在其精神生活扮演關鍵角色。

翁婉瑩說,連接阿瓦和實皆兩地的「阿瓦大橋」,在民眾目睹下也塌陷,阿瓦大橋是英國於1934年修建,二戰期間被撤退的英軍摧毀,緬甸在1954年重建。

翁婉瑩說,她整理了緬甸這兩天最新的「內幕」,她掃了一些緬文媒體,發現:1、曼德勒超美的古蹟被震倒。2.、軍政府在地震後還去轟炸震央附近的人民反抗軍。3.、軍政府在古蹟古寺裡放地雷,所以進去搶救的人可能會被炸死。

翁婉瑩說,2008年緬甸有一個納吉斯氣旋,因為當時鎖國,那時的軍政府拒絕外國援助,死了9萬人,5萬多人失蹤。這次軍政府因地震讓外國援助進駐,美國目前評估會死亡人數會比官方公布的上千人多10倍以上。

翁婉瑩說,曼德勒是緬甸古都,緬甸14世紀至19世紀的多個王朝定都於此,曼德勒見證了緬甸國力強盛的黃金世紀。

曼德勒的魅力在英國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、作家吉卜林在他的詩歌《通往曼德勒之路》中這樣形容:一旦聽過東方的味道,再沒有辦法聽到別的聲音,再沒有辦法聽到別的聲音,那大蒜香料的味道,那棕櫚樹尖的陽光,那塔頂的風鈴聲,啊,曼德勒之路。

翁婉瑩說,她被詩感動,踏上曼德勒土地眼前看的一景一物空氣人民,她發現比詩還美。

喬治奧威爾(George Orwell)曾於20世紀20年在這裡短暫居住,不過他對曼德勒的印象沒有那麼美好,認為這裡只有佛塔、賤民、豬、牧師。

2014年3月4日,翁婉瑩在臉書發文寫到她觀察的曼德勒,自1990年對中國開放貿易的曼德勒,已經成為中國的衛星城市。200萬人口的曼德勒,緬甸人占60%,華人有25%,另外15%則是伊斯蘭與印度裔。路上或商店的標示,許多都是緬、華文共列,而華人的影響力並不僅於此。

許多在緬甸的華人,都已是第三代移民,不會說中文的不在少數,但卻無法享有緬甸公民的所有權利,例如,華人所持的綠色身分證僅有投票權,而沒有被選舉權。也因為如此,和東南亞許多華人一樣,把精力都花在賺錢上,華人生存能力強,重視子女教育,致富後也都將子女送去美加、新加坡、香港或台灣求學。華人的經濟競爭力也影響了曼德勒的當地緬族。”

記者問翁婉瑩:為何會去緬甸,而且去了6次?「是緬甸選了我」,她說,「這個國家,過去和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」這是她的第一個疑惑。旅行在曼德勒郊外實皆山上的寺廟結束。她在階梯上認識了第一個緬甸朋友Earik,「未來,妳能用中文介紹緬甸嗎?」他問。

「或許可以吧。」,於是,他們在佛祖面前許了願。眾神照護,「緬甸接納了一句緬語數字一二三都講不好的異國人。」

「我為曼德勒的不幸感到難過,也為等待救援的緬甸人祈禱。」翁婉瑩說。

以上圖文自聯合報 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4429/8643056